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仙人掌类

明清小说四大家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4-10 13:32:34 人气: 标签:花卉麒麟掌图片
导读:明清两朝,诗词歌赋文的成就远不及盛唐和两宋时期,但是章回体的小说却得到快速发展,四大名著则主要成书于这两个时期。因为小说的快速发展,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小…

  明清两朝,诗词歌赋文的成就远不及盛唐和两宋时期,但是章回体的小说却得到快速发展,四大名著则主要成书于这两个时期。因为小说的快速发展,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小说家。其中,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四人因他们在小说上的巨大成就,被后世合称为“明清四大小说家”。明清两朝,诗词歌赋文的成就远不及盛唐和两宋时期,但是章回体的小说却得到快速发展,四大名著则主要成书于这两个时期。因为小说的快速发展,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小说家。其中,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四人因他们在小说上的巨大成就,被后世合称为“明清四大小说家”。

  明清四大小说家都有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也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作品至今仍有许多的研究者,足以彰显它们的重要性。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述职期间病逝。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此遗腹子即曹雪芹,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天时地利人和均占。“沾”字取《诗经·小雅·信南山》“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有“世沾皇恩”之意。“雪芹”二字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五次。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徳),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日子过得心满意足,“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亲切地呼曰“梦幻”。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五经,反感科举考试、经济。虽有曹頫严加,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之中,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雍正六年(1728),曹雪芹十四岁(虚岁)。约在年初,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家小男女含仆人114口)。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刚回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可是为了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盗窃,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终至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人情,略略的了好些”。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曹雪芹在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曹雪芹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敦诚(1734—1791)十一岁,敦敏(1729—1796)十六岁,入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记录并深切回味这段难忘的日子。

  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两赋而来的情愈加鲜明。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南游期间,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张宜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乾隆二十五年(1760),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敦敏作诗《闭门闷坐感怀》云:“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可能是指曹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节后不久,敦敏在友人明琳家养石轩偶遇曹雪芹,做《感成长句》以记之。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生于繁华,终于”。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和希求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篇作者自序。在这两篇自序里,曹雪芹写作缘起、写作经历和体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他首先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完全是好,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诗人的去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的、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旛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他一身兼有、、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胡德平:英国人讲,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不愿失去莎士比亚。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用文学的火把给人以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诀别旧制度的勇气。

  蔡义江: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

  张庆善: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因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界文学的珠穆拉马蜂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最早提出曹雪芹是曹顒遗腹子的是李玄伯,他说:“(曹顒)妻马氏,怀孕已七月,则其遗腹当生于五六月间。康熙五十四年下去乾隆二十七年,凡四十七年,若其遗腹系男子,证以敦诚诗‘四十年华付杳冥’句,或即雪芹耶?”严微青、器、王启熙支持“遗腹子说”。

  “遗腹子说”的其它依据:(1)辈分,宝玉为贾母之孙,曹雪芹亦为曹寅之孙;(2)生日,宝玉生日四月二十六日,与马氏怀胎将近九个月分娩的史实吻合(按:“十月怀胎”系指九个月零十天,计40周,一般满37周分娩就算足月,满28周至不足37周才是早产);(3)年龄,甄家出事时甄宝玉十四岁,雍正六年(1728)抄家时曹雪芹正好十四岁;(4)经历,曹雪芹十四岁前亲历了家族繁华旧梦,与作者自序“历过一番梦幻”吻合;(5)背景,贾府与康末雍初曹家吻合,宝玉和凤姐都没赶上康熙南巡盛事,只能听赵嬷嬷等长辈转述。

  首倡曹雪芹之父为曹頫的是胡适。他说:“曹寅死后,曹顒袭织造之职。到康熙五十四年,曹顒或是死了,或是因事撤换了,故次子曹頫接下去做。织造是内务府的一个差使,故《氏族通谱》上只称曹寅为通政使,称曹頫为员外郎。但《红楼梦》里的贾政,也是次子,也是先不袭爵,也是员外郎。这三层都与曹頫相合。故我们可以认为贾政即是曹頫;因此,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这一层更容易明白了。”后来周汝昌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一句诗,认定曹雪芹只活了40岁,推出他当生于雍正二年(1724)。

  即认为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公历1763年2月12日)。根据脂砚斋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的眉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胡适提出了曹雪芹死于壬午年除夕的说法。俞平伯、王佩璋等人也都赞成这一观点。

  即认为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公历1764年2月1日)。根据敦敏《懋斋诗抄》中作于癸未年的诗篇《小诗代柬寄曹雪芹》,既然敦敏邀请曹雪芹到他家中饮酒赏春,那么曹雪芹就不可能死于壬午年。敦诚有《挽曹雪芹》一诗,成于甲申年初,诗中小注说:“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周汝昌考证,乾隆二十八年(1763)京城爆发天花,曹雪芹幼子染痘,无力就医而夭亡。这一年闹天花一事于史有据,敦诚、敦敏一家就被天花夺去五口人的性命。敦诚曾说:“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同时期的蒋士铨写诗也记道:“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足见这次大疫病的严重。在《挽曹雪芹》第二首诗中敦诚曾说:“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曹雪芹痛失爱子,哀痛成疾,终于不治。吴恩裕、吴世昌支持“癸未说”。

  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早在后金时期就加入了满洲族籍,隶满洲正白旗。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曹家已经在满族中生活了100多年。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其著作《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与满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应该是满化了的汉人,也可以说就是满族人。

  曹家祖上被俘后,自然与满族存在联姻,具有了满族血统。曹寅的两个女儿,也就是曹雪芹的两个亲姑姑分别嫁给了满洲王爷,其中一位“适镶红旗平郡王讷尔苏”,另一位“适王子侍卫某”。清初直至康熙朝,满汉之间严禁通婚,因此这一联姻无疑表明曹家的满人身份已被清室认可。曹家加入满洲族籍,得到了乾隆的认可,曹家在乾隆年间被收录到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此外,《江南通志》明确记载了曹家为满洲人。

  康熙在曹寅和李煦奏请让满人满都暂署盐运使的奏折中批复道:两淮运使,甚有关系,所以九卿会选,已有旨了;况满洲从未作运使之例,不合。雍正七年,内务府为补放内府三旗参领等缺,请钦点的名单中有:尚志舜佐领下护军校曹宜,当差共三十三年,原任佐领曹尔正之子,汉人。

  2012年5月,沈阳出土曹辅墓志。曹辅原为明代沈阳中卫怀远将军,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去世。曹辅及其子曹铭均为曹雪芹上世祖曹俊的子孙。两人的名字还出现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沈阳长安禅寺碑》的捐款名单上,碑文中两人当时的职务都标明为“沈阳中卫指挥”。

  《辽东曹氏谱叙言》载:“(曹)俊,以功授指挥使,封怀远将军,克复辽东,调金州守御,继又调沈阳中卫,遂世家焉。”曹俊调往沈阳中卫的时间是在明洪武(1368—1398)年间,他的后人,从曹辅、曹铭,一直到曹雪芹的五世祖曹锡远,居沈阳二百多年。所以,从狭义祖籍定义上来看,曹雪芹的祖籍在沈阳。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载:“(曹锡远)世居沈阳地方。”这是乾隆时期的皇家档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绝无错误,比其他任何都有效。

  曹锡远原是明朝驻守辽东沈阳的下级军官,大约于后金六年(1621)归附,入满洲正白旗为包衣。大约于清顺治五年(1648),曹锡远之子曹振彦随多尔衮入关。

  学者之所以将沈阳为辽阳,是因为对辽东的地理知识了解得太浅薄。其实,辽阳不单指辽阳县(州、府、市),包括沈阳在内的整个辽东地区也通称辽阳。有一本清代的讲《诗经》的书,里面有一张木刻图,称“”为“辽阳省”,可见清代称辽阳是一个大地名。因此,周汝昌晚年放弃了丰润说、辽阳说,改持沈阳说。

  冯其庸说:“雪芹祖籍辽阳,家传所载、谱所记、文献可考、碑石所证,虽而不可移也。”刘世德梳理出“辽阳说”的17条资料。乾隆《浙江通志》卷122:曹振彦,奉天辽阳人。乾隆《大同府志》卷21:曹振彦,辽东人。嘉庆《山西通志》卷82:曹振彦,奉天辽阳人。康熙《上元县志》卷16曹玺传:著籍襄平(即辽阳)。曹寅《楝亭诗钞》每卷的卷首均署“千山曹寅子清撰”,千山是辽阳的别称。

  铁岭学者李奉佐认为,曹氏远祖曹端广于明初由关内丰润入籍辽东铁岭,端广子曹俊以军功获武职,在辽东先后历端广、俊、升、智、口、佐、口、簠、世选,共九世,后金三年,努尔哈赤攻陷铁岭三岔儿堡等大小十一堡,曹世选被俘沦为正白旗“包衣”奴隶。

  1931年5月,李玄伯论文《曹雪芹家世新考》在《故宫周刊》发表,以尤侗《松茨诗稿序》、乾隆《丰润县志》为依据,提出曹雪芹祖父曹寅“与丰润之曹冲谷为同族弟兄也”,首次提出曹雪芹祖籍在丰润。1953年9月,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一书的第三章《籍贯出身》第一节《丰润人》、第二节《辽东俘虏》中,全面论证了曹雪芹祖籍在省市丰润区。

  2010年4月,在浙江图书馆找到康熙年间《南昌武阳曹氏谱》。该载:盖自永乐二年,始祖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北上,一卜居于丰润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铁岭卫,则武阳者,洵吾始祖所发祥之地也。也就是说,武阳是丰润和辽东曹氏的源头。周汝昌亦曾表示:曹雪芹真正的、确切的老根,就是南昌武阳渡。

  在江西,还并存着“进贤说”,胡德平曾发现《豫章曹氏族谱》,也就是进贤曹氏族谱。谱中载入了曹孝庆一支曹族人姓名,而曹孝庆正是曹雪芹的江西祖先。

  曹雪芹纪念馆(黄叶村):位于海淀区香山卧正白旗村39号(植物园内),1984年4月建成。傅杰题写匾额。馆内建筑以曹雪芹当年居住的12间清代制式营房为中心,分东、西两部共5个展室:居室;书房;立体模型;题壁诗原迹残片和书箱;反映风俗的实物。

  曹雪芹西山故里:位于海淀区香山卧植物园东部。以曹雪芹纪念馆为核心,分设植物文化园、曹雪芹博物馆区、曹雪芹纪念馆区、曹雪芹纪念园、红楼文化博览区六大功能区。主要依据史料和实地走访,通过在黄叶村故居附近发掘、找寻当年的历史遗迹,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原貌,以再现当年正白旗旗营的生活情景和文化特征。

  曹雪芹小道:位于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红枫林山庄东侧,2008年“十一”建成。以曹雪芹纪念馆为起点,途经东沟村、卧、樱桃沟、三炷香,到达白家疃村,全长6.6公里。沿途有清代引水石渠、樱桃沟元宝石、白家疃小石桥、怡贤亲王祠、五华寺等2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

  位于辽阳市老城西小什字街口东,吴公馆院内(即吴恩培宅第),1997年8月建成,由冯其庸题写馆名。纪念馆中塑有曹雪芹像。

  联盟单位:植物园“曹雪芹西山故里”、曹雪芹文化发展基金会、海淀区文促中心、海淀区白家疃废艺斋文化产业园、大观园、上海大观园、江宁织造博物馆、江苏红楼梦世界、江苏镇江市京口区、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江苏苏州织造府(第十中学)、红楼梦圆主题园、曹雪芹文化主题公园、辽宁铁岭市文化促进会、江西武阳曹雪芹纪念馆、江西进贤县中华文化促进会、上海红楼梦研究学社、苏州电视、姑苏晚报文体社区部、香山街道、文化部恭王府、苏州大学、正定县荣国府、扬州蜀冈—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北方昆曲剧院

  1963年8月17日-11月17日,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在故宫文华殿,由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作协及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展览等系列大型活动。

  2013年11月24日,“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闭幕。中国红楼梦学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新绎集团共同主办了此次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学术研讨会、红楼梦主题书画展、曹雪芹像揭幕等。冯其庸、李希凡、胡德平、二月河等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名红学专家学者围绕“回顾、追忆、展望伟大作家曹雪芹”、“红学新视界”、“红楼梦的当代”等主题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术研讨。

  2015年4月-12月,举办了文艺演出、曹红文化展、学术论坛等纪念活动,形成“一个主场、两条线”即海淀主场、国内文化之旅、海外文化之旅的活动布局。

  2015年10月30日,“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 在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雪芹广场召开。大会推出五大亮点:国家部委、市、海淀区的相关领导,诸多“曹学”、“红学”专家,87版《红楼梦》主创王扶林、邓婕、金俐俐等齐聚现场;京津冀共同纪念;孙隆椿向曹雪芹学会捐赠红楼梦相关书籍和工艺品藏品;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特展揭幕;《红楼梦音乐传奇》黄叶村古槐树下上演。

  201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外研社联合推出的《经龙装(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亮相第十届文博会国际展览中心主展场,现场还展出《红楼梦》日历、雪芹南酒、曹氏风筝笔记本、《红楼梦》邮册、曹雪芹纪念馆环保布袋、孙温工笔彩绘《红楼梦》及明信片(淡水河谷)、红楼梦十二钗艺术彩盘等。

  2015年10月24日,曹雪芹学会、红楼梦研究协会和顽石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北华山1914文创产业园共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红楼梦产业联盟授牌仪式和“拾贰梦”文创展等;同时,红楼梦艺文沙龙也精彩亮相,两岸红学家同场交流了各自的研究。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是由曹雪芹学会、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以曹雪芹及《红楼梦》文化为主题、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旨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艺术节创始于2010年,每年举办一届。通过推广曹雪芹《红楼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主任陈名杰表示,“在国家大力回归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推动传统文化与推广本国文化价值观念一样,需要携手和民间力量,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持之以恒地推广‘红学’和‘曹学’这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系列形象。”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和乡绅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终因受人,“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

  他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的,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长兴县志》: “性耽风雅,作为诗,缘情体物,悉除。其旨博而深,其辞微而显,张文潜后殆无其伦。”

  李维祯:吴承恩的诗文成就时说,吴的诗文“率自胸臆出之”,不事雕琢,他的诗和唐代的钱起、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相上下,他的古文与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相出人。

  陈文烛:淮安古来文学家,在汉代有陆贾、枚乘,三国六朝有、鲍照,唐代有赵嘏,宋代有张耒,吴承恩的成就正是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他是张耒以后淮安最杰出的文学家。

  陈文烛: “今观汝忠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博而深。《明堂》 一赋,铿然金石。 至于碑叙之文,虽不拟古何人,班孟坚柳子厚之遗也。诗词虽不拟古何人,李太白、 辛幼安之遗也。 盖淮自陆贾﹑枚乘﹑匡衡﹑﹑鲍照﹑赵嘏诸人,咸有声艺苑,至宋张耒而盛,乃汝忠崛起国朝,收百代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沉辞渊深,浮藻云峻,文潜以后,一人而已,真大河韩山之所钟哉! ”

  李维桢: “嘉隆之间,雅道大兴,七子力驱而近之古,海内翕然向风。其气不得靡,故拟者失而粗厉;其格不得逾,故拟者失而拘挛;其蓄不得俭,故拟者失而糅杂;其语不得凡,故拟者失而诡僻。至于今而失弥滋甚,而世遂以罪七子,谓之祸秦,实始荀卿。而独山阳吴汝忠不然。 汝忠于七子中所谓徐子与者最善,还往倡和最稔,而按其集,独不类七子……中人之好,从来久矣。天下方驰骛七子,而汝忠之为汝忠自如。 以彼其才,仅为邑丞以老,一意独行,无所扳援附丽,岂不贤于人远哉! ”

  吴承恩与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思想与他们相近, “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世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蓄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 。 “此论则比何﹑李通达得多,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朱彝尊 《明诗综》 四十八谓其诗 ‘息除,一时殆鲜其匹。’ 吴承恩的诗作浪漫主义气息又特浓,故被陈文烛称为 ‘李太白、 辛幼安之遗也’。” 吴承恩的见识非凡,不仅看到当时的文坛之弊,而且能跳出复古主义的圈子,独树一帜,强调 “谢朝华”“蓄多识”“去陈言”“漱芳润”。 在诗文创作中, “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于色泽,舒徐不迫,而不至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尽究其变” , “师心匠意,不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 。这便超越了前后七子,而独步文坛。

  吴承恩的诗文 “率自胸臆”“师心匠意” ,据现存240余首诗歌词曲﹑障词及颂赞来看,除一些障词﹑颂赞属于应酬外,大多极富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二郎搜山图歌》 是他精心构思的上品,虽是题画诗,却二郎神搜山捉妖的故事,揭露了当时“五鬼”“四凶” 的现实,期望 “胸中磨损斩邪刀”“救月有矢救日弓,岂谓无英雄? ”“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这与 《西游记》 赞扬孙悟空 “大闹天宫” 的英雄主义与气概何其相似?《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序》 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露是何等逼真而传神: “夫不独观诸近世之习乎?是故匍匐拜下,仰而陈词,心悸貌严,瞬间万虑,吾见臣子之于太上也,而今施之长官矣;曲而跽,俯而趋,应声如霆,一语一偻,吾见士卒之于军帅也,而今行之缙绅矣;笑语相媚,妒异党同,避忌逢迎,恩爱汝,吾见婢妾之于闺门也,而今闻之丈夫矣;手谈眼语,诪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吾见驵侩之于市井也,而今布之学校矣。” 《赠卫侯章君履任序》 道, “况乎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其何以为之哉? ” 这与臣的 《报刘一丈书》 对当时与的揭露何其相似,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何等敏锐细致。百回本 《西游记》 对天宫﹑龙宫﹑的弄虚作假﹑﹑交易的披露多么令人浮想联翩啊!他的 《陌上佳人赋》 堪与陶潜 《闲情赋》 相媲美。《宿田家》“柴门闭流水,犬吠花上月” 堪称绝句精品。最能表现他个性的则当数其《送我入门来》、《赠沙星士》﹑《答西玄公启》, “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 , “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 , “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 ,狂傲不羁,并自称“淮海竖儒” , “蓬门浪士” 。

  他在 《花草新编序》 中说: “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艺不惟其类。 丽则俱收,郑卫可班于雅颂;洪纎并奏,郐曹无间于齐秦。” 强调文学创作的实绩,重视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丽” ,美也,艺术形式美是其价值之所在。这就突破了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观,独树一帜,文艺创作的 “情”“挚” ,追寻 “奇”“丽” 的艺术风格。他在 《范宽溪山霁雪图跋》 中强调 “真趣”“意象如生” ;在 《题沈青门寄画海棠用东坡定惠院韵》 中高倡 “真趣”“独绝” , 虽是题画诗,却显见其鉴赏旨趣—— “意先足”、“奇赏”、“绝流俗”、“传神”、“真淑” 等。 在 《序技赠写真李山人》 中又强调 “情趣”“真趣” ,与后代派、 李贽的文学主张何其相似。

  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县的东南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经常自署为“射阳”。后代亦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

  吴承恩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吴承恩、吴承颜,系同族兄弟,学行和政声,有名于时。承恩以选贡官潞南通判;承颜以贡生官监察御史,謇谔敢言,声震一时。

  一般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丘处机)。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

  吴承恩墓位于淮安城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在大运河东堤东的南干渠东边。墓园呈方形,四周以小水沟与相隔,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基封土直径为5米,高1.5米,墓前竖有1.5米高的石碑,上刻有阴文“荆府纪善吴承恩之墓”10个字。墓南10米有4柱3门带脊檐的牌坊一座。柱高8米,横坊书有楷书“吴承恩之墓”5个字。墓西有古式凉亭一座,四角飞翘,可供游园者小憩。亭之北为甬道,甬道北尽头则为出入墓园之门。吴承恩墓东北3米处,为其父吴锐之墓。墓园植有蜀松,垂柳数十株。1987年9月与其故居一道被淮阴市人民公布为文物单位。对外10多年来,常有人士和中小学生前去凭吊、瞻仰、祭扫。

  1974年12月,吴承恩及其父吴锐之墓同时被盗。由于当时调查人员只见到《先府宾墓志铭》,未能见到吴承恩的棺材,故不知吴承恩的墓已被掘。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组织专人寻访吴承恩墓地,在马甸乡找到了吴承恩棺材前档板(上刻有吴的官衔“荆府纪善”),于是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地。当即清理了墓穴,并将以吴墓为中心的一块三亩地征用下来,在四周挖小渠环绕,建为吴承恩墓园。

  素有中国神探之称的中国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让生活在500年前、举世闻名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及其大小夫人“复活”了。

  2004年,在纪念吴承恩诞辰500周年之际,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决定在吴承恩故居新建一座集文学研究、名人纪念、传统教育、文化博览的纪念馆。2005年10月8日建成,2005年10月8日 (农历九月初六),吴承恩纪念馆开馆。坐落在淮安楚州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吴承恩故居原屋毁于抗日战争,1982年为纪念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迎接全国首次《西游记》学术的召开,淮安市人民在吴宅旧址复建了吴承恩故居。重新修复了前后两进宅院的吴承恩故居和他的著书室射阳簃。故居为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内有书房等建筑。吴承恩故居以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接待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整个故居占地9876平方米,建筑面积1842平方米。故居布局分为四个院落,由门房、客房、轩厅、书斋等26间房屋和庭院及后花园悟园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轩舫桥及竹木花卉,是一组体现明代风格的清雅秀丽,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群。正门上方匾额上“吴承恩故居”几个金大字是我国已故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舒同所书。走进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苍翠的竹林。修竹丛丛,绿叶婆娑,摇曳生姿,给我们一种虚怀有节,幽雅恬淡之感。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扬州八怪画派郑板桥的几句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吴承恩一生屡遭困顿,而不,这一丛修竹不正是他傲岸不俗的风骨写照吗!面对竹林还使我们想起一副古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吴承恩饱览诗书,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多才多艺。吴承恩故居的三间正厅。此客厅是吴家的主堂屋,是举行喜庆婚丧大典和接待至亲宾客活动的场所。抬头就能看见这块棕底绿字“射阳簃”匾额,它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题写的。淮安在西汉(公元前117年)最早设县时曾叫“射阳县”,古代名人多喜欢用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出生地为号,因此吴承恩也起号“射阳”。他的好友也是儿女亲家状元沈坤曾经赠给吴承恩一块匾额,就写着“射阳簃”。吴承恩非常喜爱,便把书斋“射阳簃”的匾额挂在正厅里,此匾额现已散失。厅前廊柱上的楹联是:“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这副对联,是楚州区已故政协副玛继老先生所撰,它高度概括了吴承恩创作源流和一生的文学成就以及他的名著《西游记》的历史价值。

  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深入开展,经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批准,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吴承恩研究专业委员会落户淮阴师范学院。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第一个在总部之外设立的专业委员会,由全国《西游记》研究知名专家蔡铁鹰教授担纲主任。2015年9月20日,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吴承恩研究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在淮阴师范学院举行。文化部机关党委副张申康,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祁连仲,及各地专家学者出席。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大,搜奇猎怪的嗜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施耐庵施耐庵祖籍苏州人,据《施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之一施之常,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有病,把圣旨谢绝了。他有的本领,除了做文章,他又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等……。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不愿逢迎,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与可信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张士诚将卞向交情不错,卞向张推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徒弟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从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生作《施耐庵墓志》。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水浒传至今还代代流传!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地赶上前去。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在街尾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吓得连连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施耐庵一边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他用心极诚,一边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公元1296年秋(元成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是孔子施之常的。

  公元1311年(元武至大四年)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按以上各种说法,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是个的苏州人。

  近些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受到了学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发表了黄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

  黄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据悉,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载于较早版本的《施氏族谱》。该族谱是1952年才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后来的中毁失了。

  1962年6月,一个有关施氏源流的文物被发现了,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建猪圈,掘取墓砖时所得。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的文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据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贵者,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与前两次公布、发现的史料、文物符合。

  这块墓志铭砖连同前引墓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兴化。黄俶成认为,这个世系以及所云“怀故居兴化”正是“鼻祖世居扬之兴化”的最有力的佐证、最明确的注释。

  “施家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窦应元介绍说,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关史料中称其为“舟人”,后来施元德在兴化落脚,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驹场。

  窦应元认为,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比如,有一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资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难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儿子?”

  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与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

  窦应元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在一起,这样很多谜案即可迎刃而解。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地方——白驹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那么,白驹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抗元。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与其部将卞元亨来往密切,后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

  根据这些史实,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施耐庵原籍兴化,后又跟着张士诚来到了苏州并逗留过一段时间,而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于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巨著《水浒传》,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向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境内,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施耐庵纪念馆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大丰县拨出专款施耐庵纪念馆,8月动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进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施耐庵纪念馆”匾大门,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为雕塑家叶镐所作),馆内前后三进大厅和左右侧厅,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后院的两侧的半亭,显得结构严谨,饶有意趣,第一进为接待厅;二进为景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两旁门柱上写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臧科书、诗人童斌撰写):

  施耐庵纪念馆2高清大图里面陈设国画家绘制的施耐庵著书及其行踪的图像;有绢制介绍施耐庵生平的连环画48幅。镇江书法家李海撰联曰:

  再向后为文物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两旁门柱上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陈大雨书,诗人童斌撰写):

  厅内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有关施耐庵的各种文物史料,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词汇》、《野猪林》等。日本的译本多达20多种两边侧厅布置着臧克家、冯其庸等全国著名诗书画家赞颂施耐庵的各种艺术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今泰州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为施耐庵墓园。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手书“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祠。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罗贯中当元仁延祐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元惠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起事称霸的张士诚是灭元功臣。第二年在罗贯中的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他也曾参与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图王未果,发愤著书。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的机会。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有专家认为,“有志图王”的早期经历与其晚年的特殊,是罗贯中偏好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一是用三国故事作为题材写出了《三国演义》,一是用兼历史与英雄传奇品质的梁山好汉故事编辑《水浒传》(通行的说法,比如说《中国文学史》赞同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的说法)。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了者的和丑恶,反映了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施耐庵合著的《水浒全传》、《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他的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罗贯中的章回小说在中国的小说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也为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出现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罗贯中的艺术造诣,首先得益于他对历史资料的谙熟、对历史人物的深刻了解。他吸收了陈寿的《三国志》的长处,取得了民间话本《说三分》的精华,收集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故事。他对成百上千的帝王将相谋臣武夫的姓名、性格特征,甚至不少人物的社会关系、历史命运和风云,都了如指掌。这一番广采博纳、熟记活用的功夫,是罗贯中将一百年历史尽收眼底、聚整世纪风云于笔端的底气所在。

  矛盾冲突,是历史小说的最诱人之处。作者可以用它来造势,用它来展示人物行动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罗贯中的拿手好戏之一,是善于造势。造成紧张的形势,以此作为矛盾冲突的原动力。

  罗贯中最善于写战争,《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赤壁之战,尤其写得精彩。赤壁之战的第一个特色是两国开战,三方参与;既有大量的军事活动,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动,将三国时期的主要谋臣战将都引人这些活动之中。第二个特色是推进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以斗智、伐谋为主,而不是以交锋为主。作品中大量描写和记叙的是文战而不是武战。第三个特色是时代特征,赤壁之战之前是诸多军阀混战时期,而赤壁之战的一把火,烧出了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历史。第四个特色是地理特征,曹操、孙权双方,中间横着一条长江,这条长江上垂高天,下接厚地,渺乎苍苍,浩乎无际,或大雾迷天,或惊涛拍岸。于是作战双方,都围绕这一条大江大做文章。这条大江的阴晴变化,时刻都影响着作战双方的战略战术。第五个特色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敌我之间的矛盾如曹操要灭孙权,又有盟军内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杀诸葛亮;既有明枪、有暗箭、有、有、有的,又有的破灭。第六个特征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出人意料:最强者败,最弱者胜;兵最多者败得最惨,兵最少者获利最大。

  罗贯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出了永远都四射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几百年来都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印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坎里。

  罗贯中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历史演义”类型的开山作《三国演义》的作者,而且分别被认为开创了章回小说中“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类型的《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的作者都有包含罗贯中的说法,而另一大类“世情小说”则源自改编自《水浒传》情节的《》。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一人担当了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主要类别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甚至称罗贯中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罗贯中纪念馆坐落于泰安市东平县城新区罗庄村,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由曲阜古建筑学院设计,仿明代建筑风格而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主体建筑有贯中堂、水浒苑、三国苑、贯中居、罗园、碑廊等,纪念馆外建有南北两座罗贯中故里牌坊,北牌坊雕绘三国故事,南牌坊雕绘水浒故事。两座牌坊分别由学者冯其庸、欧阳中石题写坊名。两架牌坊均高16.6米,宽30米。

  纪念馆主体建筑贯中堂为明代式风格,罗贯中铸铜坐像,高2.7米,重1吨。两侧对联“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

  罗贯中纪念馆山门为仿古歇山式建筑。门前有一对青雕石狮。门上悬挂有当代文化名人冯其庸先生手书“罗贯中纪念馆”匾额,山门前广场对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五彩影壁,上嵌麒麟吐玉书琉璃浮雕。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岗石雕罗贯中竖像。身高四米,其神态庄重深沉,两目炯炯凝视远方,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雕像台基高五米,三层汉白玉雕栏。大院中轴线有一塘碧水,清澈见底,鱼嬉其中,横跨碧池有一彩虹玉带桥,汉白玉栏杆上雕有八对石狮,形神各异,憨态可掬。庭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西厢房为中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心,内存各种罗贯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种有关书籍、论文资料,东厢房为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及接待宾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弈棋、撰文寻雅之所在。

  (十)《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杭州说: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即罗贯中,但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蒋大器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

  2006年8月,在山东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水浒》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500位专家普遍认为,《水浒传》在明初是,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

  “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在结合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写作特点后,部分专家们认为这两本巨著是罗贯中运用了不同的作品采集方式撰写而成的。

  纪连海并不认同《水浒传》由罗贯中单独著书的说法,他更认同流传很广的“施耐庵罗贯中为师徒关系”之说。他说,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

  生说:“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胡应麟在谈起《水浒传》创作缘起时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可也。罗贯中姓罗名本字贯中。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有《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这样与《三国演义》有部分情节相似也是正常现象。

  明清时期,中国的小说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的小说经过化的图解之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走入日常百姓的生活中。明清四大小说家的作品,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佼佼者,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