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自治区林业局召开中华穿山甲放生野外论证会,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与自然区管理局、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会等单位的专家、代表参与。在听取了关于广西穿山甲救护、放生个体基本状况、放生地点选择及放生后的监测方案等情况的汇报后,专家们认为,现阶段放生中华穿山甲并非明智之举。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相继救护了数只成年的中华穿山甲,但都是雄性个体,且其中两个个体仅剩3条腿,无法满足放生的要求。直至2018年1月,成功救护一对成年的中华穿山甲,经隔离检疫和一年的饲养后,未发生传染病,情况稳定。 广西是国内穿山甲资源分布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比较常见。但是由于商业贸易等原因,导致穿山甲遭受几乎的捕猎,截至2000年结束的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显示,广西境内穿山甲种群数量仅有990只左右。2012年至今,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使用红外相机进行持续6年的广西穿山甲野外种群调查,目前,尚未在野外发现穿山甲实体。 2019年2月27日,广西进行中华穿山甲放生地选择调查的过程中,十万大山自然区某护林员曾经拍到穿山甲。但因该地位于边境地区,且是走私通道的边缘上,是否为天然分布及种群状况如何,需作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为此,救护中心向自治区林业局提出拟尝试性放生一对中华穿山甲的设想。穿山甲野外放生可以支持广西的穿山甲野外种群资源的恢复,若能成功,对于广西乃至全国穿山甲野生资源的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野生动物的放生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野生动物研究的各个方面,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是放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专家表示,中华穿山甲作为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濒危,放生的实施方案要尽量考虑穿山甲野外的各个方面因素。比如放生野外的个体不携带外来的病原体,以免带入野外造成其他伴生动物感染。 “体型还不能太胖,否则打洞和都会受到影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诗宝表示,穿山甲的食物白蚁生活在树上,需要穿山甲行动灵活,但救助的穿山甲经过长时间的人工饲养,其觅食能力下降。寻找最有可能找到种群的地方放生,才能增加穿山甲存活与繁殖后代的概率。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周放认为,按照一般哺乳动物野外种群的特点,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维持,至少要在20~50只左右,如果量达不到,野外种群本身难以维持。 根据自治区林业局制定的《中华穿山甲放生野外实施方案》,针对穿山甲的放生,经过科学的调查与评估后,选择了若干个合适的穿山甲野外放生地点;同时,理论上要对它的取食能力、运动能力、寻找野外栖息地、避敌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其能够适应野外。 但遗憾的是,救护中心目前没有相应的条件,既没有足够的场地,缺乏资金和技术,也很难获得天然的食物。 放生方案明确表示,评价放生的结果,最重要的工作是放生后的监测,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穿山甲放生后的身体状况、和繁衍等基本情况,在特殊情况时便于实施二次救护,以穿山甲放生后的正常。 自治区林业局表示,目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同意支持两套无线电(GSM)设备,采用固定在穿山甲甲片或植入皮下的无线电器,通过无线电接收器确定穿山甲的活动轨迹及分布点,以此了解穿山甲的状态。 此外,自治区救护中心将联合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和放生地的区,在放生范围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穿山甲的活动、取食、个体交流等信息。同时,在放生后,巡护人员可以利用线调查的方法,了解穿山甲的活动痕迹,以此推测穿山甲的状态。 周放认为,从监测上,要考虑动物的安全,而目前推荐使用的器并不适合中华穿山甲的体型,应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技术方法。他说,面对穿山甲的经济价值,一般老百姓很难不动心,放生后提高区的管护能力,预防当地老百姓对它的干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放生穿山甲的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可以说是一个下策。”综合各种因素,专家们普遍认为,穿山甲放生实施方案较科学,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同时,对放生的穿山甲应进行适应性训练,使其尽快恢复野外能力,条件成熟后再放生。猫石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