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旁的女孩名字老有所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近年来党和国家设定的民生保障指标,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经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就应该撸起袖子勠力前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政策体系和既定的法规框架之上。于是,我们要把农村多层次养老放置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之中,充分结合农村、农民的就业特征、收入水平、人口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根据国际经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多数是居主导地位、财政负主要责任。但是,虑及我国农村老年居民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龄化速度快等特点,不能照搬福利国家对农村老年人的全面照顾模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制度建设。因此,笔者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升级并拓展养老供给渠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第一层次,兜底线,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由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在性质上是全民普惠,目的是保障全体的基本生活。但是,由于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偏低,仅相当于农村低保水平的三分之一,显然难以达到制度设计的目标,也未能保障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为此,应当对其进行优化升级。笔者把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进行分离,现行制度中的基础养老金逐步为具有最低生活保障性质的国民年金,费用全部来自中央或地方财政,只要达到一定年龄、没有领取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无论收入如何,无论缴费与否,均可获得此种待遇,保障水平也应根据各地基本生活标准动态调整。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兜底线”。 第二层次,强化经济激励,个人账户养老金,提保居民的缴费水平。个人账户养老金设置之目的是发挥个人在未来养老中的作用,形成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但是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当前这一目标尚未实现。由于全国80%以上的参保居民均是选择最低档次的缴费,即每年仅缴费100元进行账户积累,长此下去,这一制度设置很有可能名存实亡,因此亟待进行优化。为了形成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费激励,笔者认为应当立足于参保群体的就业和收入特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缴费补贴的动态调整机制,真正形成“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二是拓展账户功能,使之能够用于质押贷款、住房开支、大病医疗等家庭重大开支,以此吸引更多居民参保;三是提供一定的利率,给予账户资金最低收益保障,增加农民的参保信心。 第三层次,重在社会引导,鼓励家庭养老,增加养老供给渠道。在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前,中国在传统上是家庭养老,这既增强了家庭之间的代际互动,也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随着的深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流动的加剧,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新时代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也不应忽视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关键是如何引导家庭重拾养老的信心和责任。因此,笔者: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重塑家庭养老的社会氛围,利用政策鼓励来引导子女对家中老人提供资金和服务支持;二是创新土地养老的体制机制,促进土地流转,更大程度地挖掘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来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三是发挥商业养老保险服务社会的功能,开发适合农民收入水平的微型商业养老产品,为有能力参保的人群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进而言之,没有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富裕就没有全体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没有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就没有我国的乡村振兴。正如是,小问题联结大社会,农村养老是易于被忽视的一环,但是联系到乡村振兴,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养老的问题不容小觑。因此,“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目标,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