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广州举行的中国器官获取组织联盟大会暨国际器官捐献论坛上,中国首部《中国器官捐献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主编、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黄洁夫表示,希望通过指南的,消除对器官捐献的与,提高对器官捐献的关注和认可。 指南共分18个篇章,对中国器官捐献相关原则和政策进行了阐述,包括器官捐献的伦理、法律、捐献组织架构,中国器官捐献三类死亡判断标准,供体、器官功能的评估,器官获取的有关技术及分配准则,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建设,以及主义救助政策等内容。 从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已停止器官使用,如今自愿捐献已成为唯一器官来源,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也成为器官捐献中重要的一环。 郑州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陈国勇介绍,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成为潜在的捐献人后,OPO复杂组织医学专家对捐献者进行医学评估,与家属签订文件,将相关信息录入“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并由该系统按照等待者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信息,进行自动分配与获取器官。 《指南》阐述了中国器官捐献三类死亡判断标准,陈国勇介绍,一般有三种状态,一种是脑死亡、一种是心死亡,还有一种是心脑联合死亡。“虽然有三类死亡标准,但是国内多数采用的是心脑联合死亡标准,达到这个标准评判就可以捐了,各方面签字同意,这个时候才会摘取器官。” 截至2015年8月19日,中国实现逝世后自愿捐献4737例,捐献大器官12748个。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已实现捐献案例1590例,大器官4414个。目前中国器官捐献在数量上已处于亚洲国家首位,百万人口捐献率达到2左右。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等待的患者约有30万人,而每年1万例的数量仍是杯水车薪。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