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兰科花卉

浇一次水约40元亩 淮北麦农担心亏本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1-4-13 14:53:44 人气: 标签:君子兰多久浇一次水
导读:马伊琾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17时,、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917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682万亩。带着这些疑问,《…

  马伊琾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17时,、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917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682万亩。

  带着这些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兵分八,奔赴急旱区展开调查。今日起,他们将给读者带来北方抗旱的最新进展。

  2月19日19时整,淮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魏光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瘫软地坐在办公室里。

  “今天我给各个乡镇水务部门发出了10来个文件,有上级的,也有全市各地抗旱工作的情况通报,我们从正月初二开始就没有休息。”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这位曾服役十余年的“老兵”感到疲惫。

  2月20日是这一阶段工作的最后一天,魏光民仍不感觉轻松。“现在淮北市的气温不断回升,如果3月中旬没有有效降雨,我们还要进行下一轮抗旱工作,那时困难会更大。”他说。

  淮北市杜集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明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只指望着下雨。

  在淮北市濉溪县铁佛镇刘楼村的田间,一位村民正拖着数十米长的塑料水管浇地。旁边,他的父亲刘老汉无奈地抽着烟。

  年过古稀的刘老汉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种了一辈子地,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旱情,“抗旱也许能收成,但成本增加了,收益就会少很多。”

  按照淮北市农委副主任盛林的说法,秋冬春三季连旱,到目前5个多月没有有效降雨,这在皖北地区非常少见。

  来自淮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数据显示,淮北市自2010年9月中旬到2011年2月19日降水总量为23.9毫米,较常年同期减少八成以上。特别是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6日,淮北市累计降水量仅9.9毫米,无降水日123天,为有资料以来同期最多。

  魏光民介绍,2月份有一些降雪,“那主要是人工增雪作业,一共有3次,降水量少得可怜,北部2~5毫米,中南部8~10毫米,因为气温回升快,蒸发快,这样的降水起不到太多作用。”

  据记者了解,淮北市共有小麦播种面积232万亩,其中轻旱、重旱面积分别为186万亩、46万亩。按照小麦的生长规律,当前正是施“返青肥”的关键时刻。

  正因如此,从2月10日开始,淮北市成立抗旱临时指挥部,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指挥长,把抗旱、施肥到区县,每日下午,农委、水务、财政、物价、工商等职能部门及各区县相关负责人要汇报工作。

  “返青肥施肥工作20日就结束了,浇一遍水、施一遍肥的任务基本可以完成,但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持续没有降雨,接下来的任务肯定会更重。”盛林说。

  “淮北市已在春节前普浇了两遍水,市、县财政投入已达1285万元。”淮北市财政局局长李晓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透露,市、县财政部门在这个基础上再次安排35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抗旱保苗。如果旱情加剧,财政投入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

  王明华告诉记者,杜集区并不是淮北市小麦主产区,全区小麦播种面积12.50万亩,“我们和濉溪县的185.70万亩比起来是很小的,但是我们区在抗旱上的全部投入也已达1200多万元。”

  家住杜集区石台镇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自家的这轮浇水已在两天前结束了,虽然给了一定的补贴,但主要集中在购买设备上,“我们浇水、施肥的成本压力还常大的。”

  这位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一共有5亩地,从去年到现在,一共浇了三遍水,每亩每次浇水施肥的费用约为30~40元,若按3次100元/亩计算,5亩就是500元。

  “现在小麦的收购价是1元钱左右,现在这个年景还不知道能收多少斤,”这位村民对今年小麦的收成颇为担心,“如果一直不下雨,还有第四次甚至第五次浇水,成本会更高,这样下来,一年基本上赚不了多少钱,能不赔钱就不错了。”

  王明华告诉记者,现在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精疲力竭”。“的确有农民出现了厌战情绪,我们只能以为主。县的科级干部基本上都已经下到各村镇,和农户吃住在一起。”

  “我经常会带着一两个人去暗访,只要看到没浇水的情况,立刻找到责任人进行问责,未来第四次普浇水的时候,行政督察的力度只增不减。”王明华表示。

  魏光民说,去年夏天淮北地区雨量比较充足,河道、水库的蓄水量不错,但是前三次浇灌已经严重消耗了水源,“现在大家都在考虑未来十几天怎么调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杜集区某村看到,“充足”的阳光已让河道几近干涸。一位农户介绍,杜集区原先有很多煤炭矿区,之后形成了煤矿塌陷区,他前几天浇灌是用塌陷坑的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以前是煤炭,矿物质太多,偶尔用一次是可以的,长期肯定不行。”

  这位农户还告诉记者,原先村里考虑过打深井水,但是时间来不及,打一口深井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且不能直接灌溉,等到可以浇水的时候,庄稼可能都死掉了。

  王明华则表示,现在应急的办法只有两种:一是打小口井,二是加快打机井的速度。“打小口井的速度是最快的,现在一个小口井补贴200元,市、县(区)各出一半,但是小口井也就只能使用一两年,不是长久之计。”

  在春节前对所有旱区普浇两遍水后,淮北市不再寄望于下雨。2月11日,淮北市办下发紧急通知,决定对淮北市抗旱保苗工作采取临时补贴政策。

  盛林表示,这个临时补贴的速度和力度都很大,“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每晚5点到7点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开会,由主管副市长带领,到20日为止,全市要普浇一遍水,普施一遍肥。”

  盛林告诉记者,这一轮浇水的水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但为了接下来的水源,全市要求打小口井4470眼,每口补助200元,其中市财政补助100元,县区财政补助100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淮北市农业人士向记者透露,这里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实际打井成本比预计的要高,超出的成本只能由受益农户来承担。”

  为解决相对偏远地区的水源问题,淮北市投资190万元,新购抽水机械80台(套),对灌溉机械运行维修也有相应补贴。”

  抗旱需要人力,濉溪县百善镇农民老王加入了乡镇组织的抗旱服务队。“我平时在合肥打工,其实不求家里的地能赚多少钱,但如果不好好抗旱,恐怕口粮都难保,”老王告诉记者,“暂时不打算出去打工了,留下来也可以赚钱,虽然说累了点,但还是划算的。”

  老王掰着手指告诉记者,服务队浇灌一亩地,施一遍肥是40元,干活的都是三人一组,“三个人一天可以浇上10亩地,这样算下来是400块钱,除去柴油、机械和水等成本,一天赚到手的是将近200元,每人每天挣五六十元。给我们抗旱服务队再补一半,实际上可以挣到100元多一点。”

  2月19日,淮北市市委、市常委会主任毕美家考察了淮北市小麦播种面积最大的濉溪县的灌溉和施肥情况,在考察的上,他接受了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

  毕美家:这次干旱形势比较严峻,从去年9月份小麦播种后,全市降雨量只有24毫米,是正常年景的10%。市委市抓得比较紧,现在一、二、三类苗的情况还是可以的。现在已经普遍浇了三遍水,个别地区浇了第四遍,下月还要浇第五遍,再不下雨,还要浇第六遍,这样就导致农民种田的比较效益下降。现在浇灌的成本大约是40元/亩,这就意味着40斤小麦没了,若浇灌五次,200斤就没有了,所以农民增收的压力比较大。

  今年通胀的压力很大,而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又普遍干旱。如果夏粮能够丰收,那么对物价、稳定供给都极为重要。

  NBD: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淮北市在执行“一号文件”的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

  毕美家:坦率地说,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说劳动力问题。安徽省是全国第三大劳务输出大省,我们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抓灌溉,就是利用了农民还没出门打工的这个间隙,这至少可以一次灌溉。

  我们淮北市的计划是,2020年把现代水利设施建立起来,每年至少拿出2个亿,10年时间也就基本上可以顺利完成。2010年我们在水利上的投入是2亿元,2011年要有50%的增长,达到3亿元。

  毕美家:官员的政绩观很重要。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投入大,产出低,现在都在搞城市建设,处处需要钱,一些部门不愿意拿出钱来,这让工作很难做。现在这方面还没有考核机制,希望建立考核机制,对认真执行的地区给予励,执行不力的也要有相应措施。

  NBD: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冬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范围,补助标准为每亩10元。这对淮北市有多大帮助?

  毕美家:国务院的这次补贴主要是针对三类苗的补助,当小麦到了拔节期每亩再补10元,相当于一亩地补助20元,我们这里的三类苗大约有10%,所有的补助只有几百万元。但是整个旱区的旱情类似,这些钱还是显得比较拮据。我们呼吁国务院、省委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2月17日的苏北地区下起了大雾,天气有些阴冷,但这场大雾仅维持了两个多小时,这让江苏省宿迁市双庄镇的农户们刚刚开始高兴的心情又沮丧起来。

  一位年逾六旬的老汉在自家地里倒腾着前一天运来的材料,搭建西瓜大棚。“西瓜苗在温室里面,再过段时间就种到地里了,但是不下雨的话,这些西瓜也难有好收成。”

  这位老汉的儿子正拖着数十米长的水管准备浇地,几分钟之后,水管里缓缓流出了细小的水流。“这就不错了,还有点水,你看看那边。”

  记者发现,这位老汉地中所种的小麦,虽然没有枯死,但是有些麦叶已经枯黄。“要是以往的话,这时候应该是绿油油的。”老汉心疼地说。

  不仅是宿迁市,整个苏北地区都在数十年不遇的重情中。在宿迁市以北几十公里外的徐州市睢宁县,记者也看到了相似情形。

  家住睢宁县双沟镇的李家旺(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正常情况下,他的4亩地每年可收800~1000斤小麦,“如果现在下雨,还能保住500斤,若再有个把月不下雨,连200斤也很难。”

  记者采访发现,多数“李家旺”们已把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打工还能多赚点,至少一年的生活是可以的,“种在地,收在天,我们也只能这样了。”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