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花卉市场

花市大街与北京绢花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9-11-4 11:14:36 人气: 标签:北京花卉市场盆花
导读:绢花,古时称“头饰花”,原是内苑的御用品,所以它的生产地也随着历代都城的迁移而迁移。据记载,我国1700多年前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绢花,古时称“头饰花…

  绢花,古时称“头饰花”,原是内苑的御用品,所以它的生产地也随着历代都城的迁移而迁移。据记载,我国1700多年前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

  绢花,古时称“头饰花”,原是内苑的御用品,所以它的生产地也随着历代都城的迁移而迁移。据记载,我国1700多年前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事物纪原》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即宫女们以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发髻等处作为装饰。这是头花用于装饰的最早记录。

  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相传,唐玄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左鬓角上有一块伤疤,为了遮丑,她每天晨起的时候都会让人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凋谢,宫女们就只能用绫、绸做成假花,作为替代品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北京的绢花生产始于公元13世纪中叶元朝定都北京之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开始时生产规模不大,到明末清初才逐渐兴旺起来,特别是到清朝中期,绢花业进入了鼎盛繁荣时期。北京绢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为主要特色,质地柔润,形象逼真,因此驰名中外,素有“京花”之称。

  康熙三十二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设立“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纸、绢、通草、米家花等,以供宴会、饰戴之用。因其初为妇女发髻上的装饰品,在女子剪发之风盛行之前,绢花在市场上非常走俏,在清中后期尤为显著。清初满族女子流行在头上梳两个横长髻,称为“小两把头”。随着巩固,经济发展,后宫妃嫔的发型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乾隆盛世,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进贡,宫廷后妃审美需求也高涨起来。但是,要将这些分量可观的金、银、宝石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稍显不足。清代中后期,满族贵族妇女时兴“旗头”,也称“旗头板”“大拉翅”。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这时,妃嫔们通常在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为“头正”或“端正花”,以大为美,有的直径可达一尺,凸显了宫中的富贵与奢华。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宫妃嫔的引领下,梳旗头、戴绢花在晚清时期风行一时。

  慈禧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各种质地的头花。据《清宫述闻》记载:“老佛爷(慈禧)爱插戴鲜花,最喜欢太平花、白兰花。太平花缀在钗上插载。白兰花挂在衣襟上。皇后、妃嫔见老佛爷时,只许插戴绢花。”咸丰十一年,奕詝病逝于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27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27个月,头上的头花是素白的绫绢头花。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制了一批素白头花。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花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头花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了艳丽的头花,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绢花因四时不败又寓意美好,所以不仅在中受到妃嫔们的青睐,在宫墙外的平民百姓中间也颇为流行。

  清代中后期,北京的妇女不论,都以戴一朵绢花为美,并有喜庆吉祥之意,进而流行全国各地,绢花用量大增。据记载,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每逢腊月,小贩们便背着约二尺长、一尺宽、四寸高的秫秸秆糊的硬纸匣子售卖绢花,内插有“福寿字”“八”“福禄寿三星”等丝绢蒙面彩画的供花,专供除夕敬神、接神之用。操劳了一年的妇女到了这时候会穿一身新衣裳,头发抹上刨花水,再在发髻上戴一朵绢花,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爱美,也是以此祈求家里人丁兴旺、来年和美顺利。

  那时北京绢花艺人云集,有位著名的民间艺人刘亨元,他制作的“花儿刘”绢花相当有名气,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崇文门外集中有许多绒绢纸花作坊,每年农历正月起,逢四必有售卖集市。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花市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皆日用之物。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枝之类,颇能混真。”这就是北京花市地名的由来。

  清乾隆十五年刊印的《京师全图》即以“花市”标注,沿用至今。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形成了绢花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地,曾有“全国绢花出京师,京师绢花出花市”之说。当时除了崇文门外花市一带是绢花生产销售的集中地外,西城的护国寺、王府井的东安市场等地,也有少量制作和出售绢花的作坊和门市部。

  绢花的制作工艺复杂,通常经过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扎枝等工序。上浆平整之后,凿出花瓣,遂依鲜花颜色染色;然后把花瓣窝制成各种造型,经烘干后定型;最后把定型的花瓣粘成花朵,同经过加工的花叶、花枝用铁丝和棉纸组合在一起即得。每一步都由手工完成,特别是扎枝这一步工序,不仅要注意每个花瓣的形态,还要考虑整体造型。

  制作北京绢花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是高级纯丝,制成的绢花主要分为绢枝花和绢盆花两种,其中绢枝花的花色种类繁多,形态万千,几乎没有测试你前世死因重样的。制作成的绢花栩栩如生,有的艳若朝霞,有的清雅飘逸,枝枝争奇,朵朵斗艳,令人如置身花海。

  随着用途的扩大,绢花花色品种也逐步增加,绢花行业的流派专做某种用途的花型、款式也随之出现。如有的作坊专做“宫花”,专卖内苑,供后宫嫔妃宫娥用;有的作坊专做文艺舞台用花,叫“戏剧花”;有的专做东北、山东、河南等地民间妇女的头戴花,叫“头花”;还有的专做出口绢胸花、帽花、鞋花等,叫“洋庄活”。

  由于绢花产品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生产的特殊方式。花朵造型、色彩等工序,技艺要求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掌握并熟练操作;而制作花蕊、花叶等,则能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学会。这样,前一种重点工序由作坊主或所雇用的技工完成,后一种简单的工序则可发给左邻右舍没有正式工作的老人、小孩去做。所以花市大街一带的老住户,都会一些简单的绢花制作技术。

  学习绢花制作技艺的人,大多是较贫苦的农村人,特别是以京南武清县人为多。在北京绢花行业中,最初几户从事绢花生产的作坊,都是武清县人开办的。比较有名的绢花艺人如刘亨元、李翠、王永银、龚环等,都来自武清县农村,而“花儿刘”“花儿龚”“花儿金”,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对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某一家族的敬称。如“花儿金”,这是唯一传承下来的绢花世家,目前第五代传人金铁铃先生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人。

  绢花的销售,也与其它行业不同,它有好几种方式:一种是集中销售,即每天早上,在花市大街摆摊,专门卖给山东、河南、东北等地的花客;第二种是在各商店门市出售,有的门市是前店后作坊,对贩来的绢花二次加工,使其适合各种不同用途;第三种是将花客请到家里,进行洽谈,这种洽谈业务,不订合同,全凭信誉,先将货交给花客回当地去卖,卖完后再付给货钱;还有一种方式,即送货上门,如做戏剧花的作坊,做出几种花样,挎着盒子到各文艺演出单位,任其选购;做内苑的头花,就亲自送到门口,再由太监引进内宫,任嫔妃、宫女挑选。

  清朝以后,“旗装”“旗头”不再流行,女子剪发增多,对绢花需求锐减,人造花行业不复当年之繁华。“旗头”大花之类造型夸张的绢花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只有“梨园”之类戏曲、戏剧舞台演艺人员为演出之用才会定制,梳汉头所戴的小花因其简单实用还能行销乡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内外局势动荡,绢花生产以及销售受到战乱的影响,逐年递减,北京有三分之二的手工业作坊倒闭歇业。

  近些年,北京绢花发展不断创新,由原来的几十种头饰花增加到两千多个品种,其中有戏剧花、花纤、盆景、花篮等,制作上吸收了中国画中花卉画法的一些表现技法,可以表现出牡丹、芍药的富丽端庄,梅、兰、荷、菊的典雅挺秀,各种野花的绚丽烂漫;又能表现出花叶、花瓣向背的色泽,花蕊、叶片的颤动等。2007年北京绢花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