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以“苏联对日宣战红军攻入伪满”为题,报道了抗战最后的胜利 法制晚报讯 “我与爷爷未曾谋面,连我父亲最后一次见他时也仅2岁。但英雄后人的感和血液一样流淌在身体里,我除了要把抗联 传去,还要向下一代传续下去。我会一遍遍讲,反复讲。”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之孙马继民无比坚定。 当天记者见到马继民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了。他刚下东北来京的飞机,绕了大半个城到了南城的酒店下榻。 “咱把最后这点儿看完了再采访行吗?也就一会儿了”,马继民指指电视。很巧,中央台正在开始热播《东北抗日联军》电视剧。“这刚演到我爷爷去整顿磐石游击队。” “冰雪击鼓震……白山黑水唱胜利……”伴着电视剧的片尾曲,马继民开始讲述起英雄爷爷杨靖宇的那些年。 最后一次回家为女儿起名“躲儿” “1928 年的秋天,我爷爷最后一次回家,那年他才24岁。当时我的父亲只有2岁,而姑姑才刚出生5天。”马继民娓娓道来,“那天,奶奶和爷爷说, 女儿生下来还没 名字呢,你给起一个再走吧。 爷爷想了想, 你们为了我干东躲的,就叫她马躲儿吧。 直到多年后,抗联老战士对他俩说都解放这么多年了,啥都不怕 也不用再躲了,姑姑才改了名叫马锦云。”而在这些年中,他们从未再被父亲抱起,甚至他的去向都毫无线索。 事实上,在杨靖宇参加 农民起义时已经与家里聚少离多。1923年,当时还叫马尚德的杨靖宇考入了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很多进步人士,接受进步思想洗 礼,成为了开封当地加入李大钊开办的马克思思想的唯一会员。1925年,杨靖宇又积极投入到了“五卅”反帝中。他的突出表现被党组织看在眼 里,于是决定派遣他回到确山从事农动工作,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农民、刘店秋收起义。 马继民告诉记者,在当地已经打响知名度的 杨靖宇迅速被锁定,下多道令四处他。“当时家也被抄了,我的太奶奶就带着我奶奶和年幼的爸爸四处躲藏,不敢回到村里,只好躲到相邻的汝南县搭 个窝棚住下。”但另一方面,党组织将更重的任务给了杨靖宇,让他在开封、洛阳、信阳等地搞起地下工作,并决定派他去苏联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中道搁 浅。 1928年,杨靖宇被调往东北。而在这之前,组织同意让他偷偷回家见一面家人,而那短短一面之后,家里人就彻底失去了他的消息。他去了哪里?他还活着吗?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家头。他们唯一肯定的是:他去干了。 “因为长期思念自己的孩子,太奶奶在1938年因病去世。还没有解放,奶奶也去世了。临死前奶奶将爸爸、姑姑叫至床头,递给他们一张照片, 红军来了就拿这照片去找你爸爸吧。 ” 这张照片其实是杨靖宇与同学的合照,被家人单独劈开藏着。冬天缝在姑姑的棉袄里,天热了就藏在墙洞里。 “解放时我家就在京广铁旁边,过去的部队都是顺铁线走。我的爸爸没事就守在铁旁,看到有部队过来就拿着照片问:你们认识我爸爸吗?他叫马尚德。”他们哪里知道,因为的需要,他已在磐石游击队改名为杨靖宇。 |